- UID
- 8
- 性别
- 保密
- 主题
- 金币
- 枚
- 水晶
- 滴
- 存款
- 元
- 阅读权限
- 9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14-11-19
- 打卡等级:水墨使者
- 打卡总天数:121
- 打卡总奖励:12216
- 最近打卡:2024-03-24 20:45:53
 鲜花( 4)  鸡蛋( 0)
|
老屋红砖青瓦。座北朝南,正面一门一窗,门在外屋,窗在里屋。入夜,窗户要上栅板。渐黑的夜晚,大弟鼓起勇气,一边高歌壮胆,一边依次上好栅板。门也要栓好,门插本是一个很长很大的木棍子。老屋的房体有些下陷,屋里明显比外面低了许多。地面是泥土的,外屋因没有窗户。常年黑漆漆的。跨过门槛是一片低洼的小小土地,白天可在此踢口袋跳房子,傍晚会有一辆28寸白山牌自行车依墙而放,那是我家最值钱的大件,爸爸上班的交通工具。
外屋本来还有一后门,应该是可以通行的,那后门通邻居老那家院里。老那家不让通过。爸妈人老实,只好作罢。后门长期封着。
外屋靠墙摆了一截长长的木架子。那是爸卖肉时遗留下的设备――肉案子。,肉案子底下常年堆积着辟材和煤块。那是全家的柴草大计。隔道就是一方地炉子。地炉子依里屋的墙而建,烟道通向里屋的炕,每天的炉火除了做饭炒菜烧水之外,热气就从炕头走到炕梢,再顺着西房山爬上房顶高高的烟囱。变成一缕缕青烟徐徐升上天空。地炉子上方有一小小的窗户,里屋的灯光可通过玻璃辐射到这儿。
夜幕降落的夜晚,开始铺炕,每人一套被褥。爸妈在炕头,老疙瘩跟着妈妈,依次排下老大老二老三。钻进热乎的被窝,话就多了。一句接一句,绝不会掉在地上。越说越兴奋,越说越得意。哪还有觉睡?母教进耳了:“食不言寝不语!”只好吐吐舌头,将滔滔话语咽回肚里,一会儿竟也睡着了。
这铺土炕,是我们家的发源地。五个孩子全部一一降生与此。土炕,约30公分高。占了里屋的一半地方。炕上常年铺一炕席。炕席用高粱杆或玉米杆加工成篾子编制而成。呈各式花纹,色菊黄光泽,保暖易清洁。炕席紧贴人们的身体。白天家人坐在上面谈笑风生,话把丢了一炕。夜晚,铺上被褥,暖呼呼的紧贴每一个人的身体,聆听着每个人的呼吸,助长着每个孩子的梦幻。眼见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暖融融的土炕,产生了多少故事。
那时全球气温比现在低得多。东北冬季的气温多半在零下20几度。沈阳的冬脖子长,从10月份就开始穿棉衣到清明才脱下来。有儿歌为证:清明不脱棉裤死了变兔子,清明不脱棉袄死了变家雀。嗷嗷的西北风,硬的刮脸,低质量的棉衣难御风寒,每天都冻得鼻涕拉撒嘀,缩着脖子端着腔一路紧跑着回家。推门,进屋。喊妈。妈答应着:上炕里!热乎乎的炕头上,地上的站炉子上坐着的那只大蒸锅冒着热气。。等会姐姐妹妹也回来了。一家人吃中饭。笑语欢声丢撒在炕席上,清贫的日子照样千姿百态,生机无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