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8
- 性别
- 保密
- 主题
- 金币
- 枚
- 水晶
- 滴
- 存款
- 元
- 阅读权限
- 2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14-12-21
 鲜花( 0)  鸡蛋( 0)
|
露天电影院 文字:洛小音
小时候,人们的娱乐节目太少了,除了听收音机,最开心的莫过于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在那些最宽敞最平坦的地方,谁家的打麦场吧,树起两根高高的铁杆子,架起一面白色的背景布,等人们吃过晚饭,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或是月光白白亮亮的时候,那块白色的布便会变魔术了。
小孩子们是最快乐的,一边奔走相告,一边早早地催着母亲快快做饭,吃了饭,等不及,早约好几个小伙伴拿着小板凳去占好了地儿,等候在那里了。大人们却是不慌不忙地,收拾妥当,才相跟着出家门。如果是在邻村放映,一般大人们去得便少了,破家值万贯,家私虽不丰,但看家还是必要。小孩子们才不理会这些,照样兴奋地结着伴去,因为没有月亮的晚上,去别村有时要走很黑的路,七拐八拐的,如果不熟悉的话,很可能会迷路。再者,几个人一起也是为了壮胆。
等人们聚得差不多了,电影便正式放映了,那些年,放映的那些影片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象什么《小兵张嘎》,《黄英姑》,《白莲花》,《庐山恋》,到后来的《喜盈门》,《笑比哭好》,《少林寺》……还有很多,记不清名字了,都是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好电影。
放映的过程中,人群寂静无声,看得都很投入,就连平时调皮的孩子们也少有地安静,尤其是看到引人入胜的儿童片,即使有的坐在了反面,看到的画面全是反着的,也不计较。周围一片黑,只有电影布是亮着的,老人们抽的旱烟的烟头一亮一亮地,那束放映的白光在流动着,折射着世间的悲欢离合,演绎着人间百态。
那种全村男女老少百余人坐在一起观看的场面和氛围,安静又温馨,想起来便令人心一下子柔软了,那种感觉是现在的电影院里体会不到的。
换胶片的时候,人群立时便活跃起来,人们趁机去厕所的,或是去买包烟的,或是小声地议论地,孩子们便象泥鳅般趁机四处乱窜,大人们便呵斥着他们,警告他们一会找不到家。不过,大人们是不必担心的,猴精的孩子们哪能找不到自个的家呢!
夏天的时候,带把大蒲扇,呼呼地拍蚊子,沐着明朗的月色,一天的疲劳慢慢地散去。记忆最深刻的却是冬天,穿得厚厚的,裹得严严实实,迎着风,顶着月亮,坐一小板凳在那里看,一边看一边使劲地跺着脚,有时候还用力地吸着鼻子。天冷,脚快冻僵了,每次电影散场的时候,回家总要泡泡脚,脚都麻木了,运气不好的时候便给冻感冒了,下次还照看不误。
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影片,也舍不得回家,因为喜欢那种人多的气氛,便索性趴在自己膝盖上迷糊,睡一阵醒一阵地。
每一次电影结束的时候,总会盼望着下一次放映队再来,因为又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快乐大餐。就这样,童年时期在这种露天地里不知看了多少部影片了,有的看好几次也不厌烦。后来上了中学,学校会组织学生们去电影院看,觉得那种整齐的一排排的椅子,却比不上露天地里的错落杂乱来得亲切。
恍忽二十多年了,如今,这种露天电影似乎已经绝迹了,如果不想去影院,随便买几张碟,便可以在家里用家庭影院放了看,而且,电视里也有专门的电影频道,想看电影,很容易啊。只是,象现在这样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里看,感觉却不如小时候那么魂牵梦绕地让人难忘。
露天电影,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快乐,这种快乐不能迁徙,它只属于过去,而你我,只能用记忆的形式,把它保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