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66
- 性别
- 保密
- 主题
- 金币
- 枚
- 水晶
- 滴
- 存款
- 元
- 阅读权限
- 1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15-11-6
 鲜花( 0)  鸡蛋( 0)
|
杨桥“米糖”
走进无为,没有人不知道“杨桥米糖”!
杨桥是个古街道,属于百胜,北边接关河,东边接建国。我外婆就住这
里,也是我小时候去得最多的地方。这条街不大,是个丁字街,捧碗饭走到
头还不会冷却。别说这街道不大,日杂百货还一应俱全,方圆十里开外就这
么个集镇,买卖都来这。这里除了米糖闻名遐迩外,还有茶干也别有一番风
味呢。
且不说茶干,说说“杨桥米糖”。
“杨桥米糖”只是个大名号。真正最好吃的就是王氏“王锡纯”家的米糖。
我最早接触米糖的是在80年代初期。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过,改革开放,
一些个体店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我家也不例外。我妈是下放知青,这
时有政策,下放知青可以农转非,没有职业允许办摊贩证开杂货店,我家也
办了。我姊妹七个,在家是老大,这店开起来,大部重担就落在我的肩上。
批货,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店里除了卖烟酒,还卖一些麻饼、水果糖
一类的,其中也包括杨桥米糖。麻饼和水果糖在百货公司进货,米糖就在糖
坊里进货,这家糖坊就是王锡纯家。
王锡纯家,文革前,家境就好,因为不仅家里开糖坊,还开了家药铺,
在杨桥街也是首屈一指。当然这也免不了“文化革命”。“投机倒把”、
“走资本主义道路”等,这些大帽子一压,谁也承受不了,更不敢开糖坊了。
直到改革的春风吹遍每个角落,他家才第一个操起旧业,利用祖传手艺,开
起了糖坊。糖坊有不少品种,有京枣、花生酥、杠子糖、方片糕、麻花散等,
所以需要很多人手。他家雇佣了一些人做帮手,帮忙完成熬糖稀、炒籽、
筛沙、滚压成型、切片等一系列工序。做成时,销量很高,很远地方的人都
闻名而来,供不应求,主销量就是“米糖”。
开始时,这些帮手就只是帮手,后来看到他家生意好,不够销售,忙不过
来,冲着在糖坊里瞟学的手艺,自己回家购置工具,开起了糖坊。一时间杨
桥四周到处都是糖坊。也有些人发展到外地,所加工出来的米糖都称“杨桥
米糖”!但最终声誉最高的还是杨桥王氏米糖。
真正的“杨桥米糖”酥而香,咀嚼起来没有余汁且价廉,因而受到大众
喜爱。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春节食品已经被超市厨柜里的甜点和干果占满,
人们 还是没有忘记家乡的炒米糖,就是“杨桥米糖”!虽然她看起来很粗
糙,不上大雅,年货里总是少不了。 她还被带往全国各地,成为家乡的一
大特色, 为游子带去甜甜的生活和甜甜的回味,更成为游子思念家乡的“信
物”!
我爱你,家乡人民爱你, 带着浓浓乡土情的“杨桥米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