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0
- 性别
- 保密
- 主题
- 金币
- 枚
- 水晶
- 滴
- 存款
- 元
- 阅读权限
- 12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注册时间
- 2014-11-27
 鲜花( 0)  鸡蛋( 0)
|
发表于 2017-02-12 22: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杀贴] 水墨年华第29届风云《梦回华声》 第三轮雨婵HS致敬【工兵】
胡思乱想(二)
确实,文化的流行是要有些底蕴的,可悲的是,这底蕴我们已经在丢失却浑然不知。
春节刚过,小妹带小孩来拜年。闲聊起春节期间的电视节目,我就随口问了一句小孩有没有看《中国诗词大会》。得知她们还不知道在播放这个节目时,我很是认真地介绍了一番,并建议她们陪着儿子一起看,全方位的接触点中国传统文化总归有好处。
自家小妹一向听我的,我既然说了,相信她会去做,但其他的呢?我知道自己勉强不了更多人,正像当我在单位谈起此事时,唱和呼应的很少一样。大家聚在一起,她们会一如以往的像以前那样,更喜欢谈论明星的婚姻八卦、出轨绯闻,要么就是谁比谁人气高、谁比谁粉丝多。甚至,宁愿为一个大字不认识一箩筐的半文盲的绿头翁在短短七年赚得别墅洋车、价值过亿摇旗呐喊,至于网上间或出现的诸如清朝“重戏轻工”导致亡国的警醒之言,多数情况下会直接忽视。
在这里我不是想贬低娱乐界的某种现象,但不得不说我们现下,有太多的现象说明我们已经在将自己这个民族的本源慢慢遗忘,漠视着传统文化正被逐步淡化、分解。当文化的渗透已触及我们的底线时,我们知道么?
谈到文化的渗透,也许更觉悲哀。当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盘剥时,我们的邻居却可以用文化来引导国民、鼓舞士气、鞭策自己。
今年春节,有一篇故事在沉寂了三十年后,突然开始在微信上流传。尽管文字已经经过了加工改造,但我相信年岁稍微大点的,还是会从这个故事中看出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的影子。
1987年,栗良平通过收集日本民间故事,用简单地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对话、质朴的人物性格描写,写出了《一碗阳春面》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坚强面对生活的不幸、陌生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的美好品质。
《一碗阳春面》的面世,在日本本土甚至在外国他乡,成为一种精神激励广为流传。尤其是在战争的废墟中经艰苦奋斗、团结一心、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短短的二三十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上至首相、议员、企业家,下到企业员工、普通百姓,无不为这个故事深深感染,因为在它朴实的语言下,蕴藏着触动灵魂的人格力量和人性光辉。
也许流传是因为一种美。但在这份美好中,文章背后的底蕴有多少人知道?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转发这个故事时,从中体会出几分真正的含义。
一个社会的凝聚力,不仅仅需要一个故事的感染力,更需要全社会去培育真善美,呵护一个民族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并把这份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忘记了谁说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的邻居可以有人写出这样能凝心聚力的文字,我们自己的那些所谓作家、文人们呢?你们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么?如果不能,即使你写完三重门,再去写四重门、五重门哪怕是九重门,都没有一篇文字能像这篇文字能给一个民族以思考,能更给人以精神鼓舞。
悲哀,不可怕。如果能在悲哀中走出来,我们一样可以走的很好。 |
|